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茶文化 >茶道图集茶话会

    茶话会,顾名思义,是饮茶谈话之会。它是由茶会和茶宴演变而来的。茶话会也是近代世界上一种时髦的集会。它既不像古代茶宴、茶会那样隆重和讲究,也不像日本“茶道”要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和规则,而是一种以清茶和茶点招待客人的集会,源于古代的茶宴和茶会。茶宴,即以清茶来宴请宾客。茶会,是文人雅士以清茶约见朋友吟诗填词、作赋绘画、切磋技艺的集会。
    “茶之为饮,始于神农……”(陆羽《茶经》)。
    饮茶,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,至今有4700多年,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,奇葩朵朵,精彩纷呈,美不胜收。古之茶宴、茶会以及如今的茶话会就是其中之一。
    在唐代,茶宴、茶会成为一时风尚。文人学士相聚庭院,举行茶宴、茶会,品茶赋诗,作文填词,多有佳作记之。据《茶事拾遗》载:“钱起,字仲久,与赵茗为茶宴,又尝过孙宅与郎上人作茶会。”钱起为唐代“大历十才子”之一,他写过不少有关茶宴、茶会的诗。其中“竹下忘言对紫茶,全胜羽客醉流霞。尘心洗尽兴难尽,一树蝉声片影斜。”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竹丛中开茶会的妙趣。至宋代,茶宴、茶会之风更盛,宋徽宗还经常烹茶赐宴文武百官。文人墨客频频出现在茶宴、茶会上,与茶结缘甚深,多有名家大启颂辞。相传,苏东坡有一次参加茶会,品尝了武夷岩茶,顿时心旷神怡,诗兴大发,当即赋诗一首:“仙山灵草湿行云,洗遍香肌粉未匀。明月来投玉川子,清风吹破武林春。要知玉雪心肠好,不是油膏首面新。戏作小诗君莫笑,从来佳茗似佳人。”他风趣幽默地把好茶比作美人,语出惊人,表达了诗人对茶宴、茶会以及茶的喜欢程度之深。
    宋朝流传至今的《卢仝烹茶图》上有首诗云:“一碗喉吻润,两碗破孤闷,三碗搜枯肠,惟有文字五千卷。四碗发青汗,平生不平事,尽向毛孔散。五碗肌肤轻,六碗通神灵,七碗吃不得也,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……”此图以传神之笔描绘茶会上茶客品茶之神态,活灵活现,尽在眼前。据说,卢仝对茶青睐有加,情有独钟。他种茶、识茶、烹茶、品茶都有独到之处,无不精妙,嗜茶成癖,给自己取号日“癖王”。宋代之后,茶宴、茶会历代相传,长盛不衰。元代耶律楚材赴茶会赋诗《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步其韵》:“啜罢江南一碗茶,
    枯肠历历走雪车。黄金小碾飞琼屑,碧玉深瓯点雪芽。笔阵兵陈诗思涌,睡魔卷甲梦魂赊。精神爽宜无余事,卧看残阳补新霞。”作者将他品茶之后精神倍增、灵魂净化、诗如泉涌等皆刻画得惟妙惟肖。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与好友品茶,促膝清谈,画成传世力作《品茶图》,题诗云:“啜罢神清淡无寐,尘嚣身世便云霞。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,茶宴上赋得一副茶联:“得与天下同其乐,不可一日无此君。”联语共14个字,却无一个茶字,读起来却大有“此地无茶胜有茶”之感,妙不可言,传诵古今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古之茶宴、茶会演变成今天的茶话会。茶话会既不像古代茶宴、茶会之奢华,也不像日本“茶道”那样繁琐,但将品茶集会,交换意见、体会、感受,发表见解、看法、观点,交流技艺、经验、教训等内容保留下来,更能体现出“廉、美、和、敬”中国茶德四字守则,使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得到升华。
    茶话会形式灵活多样,内容广泛,规 模不限,轻松活泼,欢快愉悦。在茶话会上,香茶是必备之物。但我国地域辽阔,各地饮茶习惯不一样,所用香茶也各异。如:浙江、安徽、江苏等地,喜欢龙井、碧螺春、黄山毛峰等;河南、湖南、云南等地,喜欢信阳毛尖、君山银针、云茶等;广东人喜欢红茶,像六堡茶、祁红等;福建及广东的潮汕一带人们喜欢乌龙搽、铁观音,善饮“功夫茶”,北方广大地区,人们喜欢饮花茶,尤其是茉莉花茶、菊花茶等;内蒙古人、新疆人喜欢红茶、奶茶;西藏人喜欢酥油茶……
除香茶之外,茶话会上还备有时鲜果品、精美糕点及各色糖果、瓜籽,供品茶者任意选用,在江南一些地方,如湖南、四川、江西、广东等地,在举行新年、新春茶话会时,在茶杯中添置两颗橄榄,谓之“元宝茶”,图个“吉利”:或在杯中放块金橘饼,谓之“金元茶”,讨个“彩头”;或在茶中调以蜂蜜,谓之“琼浆茶”,寓意“甜蜜”。
    如今,小到结婚典礼、迎宾送友、学术讨论、文艺座谈,大到招待外国元首、新年团拜、商议国家大事,都盛行采取茶话会的形式。特别是欢度新年、新春佳节,采用这既简单轻松又欢乐热烈的茶话形式的就更多了。
    茶话会是国人喜爱的古老而又年轻的集会形式。茶话会上,人们把盏品茗,谈笑风生,团结祥和,其喜洋洋,其乐融融。 

    茶莫停,一真只做纯料易武普洱茶,纯料易武普洱茶第一品牌。

滇ICP备2022001814号-1 COPYRIGHT(C) 2012 WWW.CHAMOTING.COM ALL RIGHT RESERVED
茶莫停